玩转徐家汇源 · 百年教育之旅
文明远来薪火相传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
传教士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
文明的璀璨
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与交融
这一次,我们开启百年教育之旅
发现她的另一种美
中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是在十九世纪,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的,或与传教士有关。
自1850年起,徐家汇地区陆续诞生了徐汇公学、启明女中、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南洋公学等教育机构,徐家汇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发源地。是怎样的因缘际会,使其发展成为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早、最重要的大学园区?今天,就由小编带领大家走进徐家汇那些百年传承的学校吧~
中西教育融合地 · 徐汇公学旧址
地址:虹桥路68号
开放时间:周六、周日9:00-16:30;寒暑假期间:周二、四、六、日
门票:免费
地处徐家汇的徐汇公学创办于1850年,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徐汇公学是近代上海最早按照西方办学模式所创立的学校之一,被誉为“西洋办学第一校”,或被称为“西学东渐第一校”,是天主教在上海开办最早的洋学堂之一,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可以说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1953年改为公立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徐汇中学。
徐汇公学具有鲜明的海派教育特征——“中西会通、兼容并包”。曾经这里的学生们不仅要学习拉丁文和西方文化,同时还要学习四书五经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学校及西式学校拥有截然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模式。
徐汇公学在引入近代教育制度的同时,其课程设置也较完备。除必需的国文课程外,它的外文、音乐、美术、科学、体育教育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徐汇公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开创了许多第一:
第一个开设数理化课程;
最早运用电化教学;
最早拥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和语音室;
第一个开设法语英语拉丁语课程;
第一个设置音体美课程;
第一个对学生进行油画训练;
第一个编撰多学科的校本教材“汇学课本”;
第一个组建学生西洋乐队,曾在四川路演奏《晨曲》;
第一个拥有学校自己的足球场,学校足球队曾8:1大胜英国海军
中西教育在这里交融
马相伯曾是徐汇公学的第一任华人校长。并在晚年,题写“汇学”二字,现位于徐汇中学门口。“汇学”之意,一为学校简称;二为办学之道,意蕴古今传承,东西汇通。
徐汇公学“中西汇通,兼容并包”的海派教育特色,正是马相伯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现。其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方法也颇有创新。在功课的教授上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术上兼容并收,主张思想自由;管理上提倡实行学生自治。徐汇公学在他的带领下蓬勃发展,人才备出。
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过去的徐汇公学,也变成了徐汇中学。一直以来她默默承载着自己的使命,践行自己“崇思尚学,重德砺行”的诺言,一批批赤诚学子从这里走出,投身在烽火硝烟的岁月里,他们正如马相伯先生所说的那样:"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
慈善教育机构 · 圣母院旧址
地址:漕溪北路201号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11:00,14:00-16:30
门票:免费
圣母院由耶稣会传教士薛孔昭发起,于1843年在青浦横塘开始建立。同治三年(1864年)迁至徐家汇附近王家堂。同治七年(1868年),拯亡会、献堂会等陆续在徐家汇耶稣会住院附近建立修院,总名徐家汇圣母院。
圣母院于1867年创办徐汇女子中学,专收教中女子寄宿生。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除中文外,兼授英、法文和其他课程。青年女子入各修女会修道者,多出之该校。1933年时,有学生两百多人。1904年又创办启明女校,专收教外学生。
圣母院内还设有聋哑学堂、幼稚园和育婴堂。圣母院聋哑学堂是上海最早开办的残疾人学校。有一修女专门教授学生,演习口讲笔写,颇有成效。育婴堂男女兼收,男满六七岁者送入土山湾孤儿院,女满六七岁者送入幼稚园。幼稚园有修女和保姆掌管,女孩在这里学习文字、书算和刺绣、花边等手艺。
▲圣母院内的艺术绣品工厂
圣母院女工作坊内设刺绣、花边间、裁缝作坊、浣衣厂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有女工五百多人,其生产的刺绣、花边等,为各世界所欢迎,并远销海外。
女子学校先河 · 上海市第四中学
地址:上海市天钥桥路100号
由圣母院创办的启明女子中学主要招收教外人子女,其办学宗旨为“以普通及高深之学问,教授一般青年女子,养成优美德性,以植家庭贤淑女子之基础”。1920年,当时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还为学校提匾曰“砥德砺行”。
物理实验课
体操训练
启明女中分预科和本科,另设专修科(法文、英文),选修课(钢琴、油画等)。1910-1927年间,分国民科四年,预科三年,本科三年本科毕业可升入特科三年。1931年又加设法文特别班。
启明女中有严厉的校规,甚至规定除在午饭后、点心后、晚饭后三次“散心”时间学生可以交谈外,其他时间禁止交谈。学生在上课时不许随意插问, 男教师授课时,必须由姆姆随堂监视。平时严禁学生参加政治活动,不准自由阅读报刊,不准组织学生会。
1952年,崇德女校与启明女校两校合并,更名为“上海市第四女子中学”。1968年,学校改名“上海市第四中学”,男女生兼收。
市四中学的启明楼是徐家汇地区历史发展和早期上海天主教活动的见证。启明女校的前身“经言小学”开中国女子学校的先河,是近代中国西式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的发展的见证。
在发展现代西式教育的同时,在徐家汇诞生了“土山湾工艺院”,开启了近代中国美术工艺的新风尚。
职业教育起源 · 土山湾博物馆
地址:蒲汇塘路55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6:00
门票:免费
1864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成立,上海地区首次出现了近代意义的大规模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土山湾工艺院创立半工半学教学体制,循序渐进施教,学以致用为目标。从1864年第一位负责人石可桢(法籍)到任,至1958年最后一位负责人董贵民(中国籍)离任,将近一个世纪,土山湾工艺院培养出大批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传习制度、成果推广等为海派工艺美术的形成和壮大产生了重要影响。
1864年的土山湾
土山湾工艺院的工场划分,各个时期略有不同,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分为五大部,即图画部、印刷部、发行部、木器部、铜器部。每部有一位富有经验的修士担任管理。凡上课、游戏、饮食、休息,均有规定时间。其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贡献最大也最具影响力的是图画部、印刷部和木工部:
印刷部
印刷部分石印、船印、五彩印等。印刷的中西书籍,在中国及欧美早已获得善评,该部接受各界印刷品,如中西书籍、杂志、月刊、学校简章、文凭、公司发票、收据、信封、名片、医学说明书等,定价低廉。
木工部
土山湾工艺院的木工部,是工艺院中最早设立的工厂。依托精美雕刻工艺,生产大型木工制品和精致工艺品,产品从亭台阁楼、家具用品到挂件摆件,畅销海内外,“可以与欧洲最好的工厂媲美,是真正的杰作,售价昂贵”。
珍贵的“中国牌楼”,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这座牌楼是1912年在外国修士葛承亮的指导下,由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数十位孤儿雕刻而成,参展过三届世界博览会,后流失海外近百年。
土山湾牌楼
在这百年历史中,木工部还有更多的成就。大师徐宝庆将西方素描技法、线条表现和雕塑技巧与中国传统雕刻技法相结合,经过几十多年的艺术锤炼发展出了有着独特艺术理念和艺术风格的木雕派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派黄杨木雕艺术体系。
徐宝庆作品:捉迷藏
徐宝庆作品:春耕
图画部
土山湾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前身为“徐家汇画室”,1872年迁入土山湾。在保持西洋绘画技法的同时,还融合中国绘画的笔墨元素,形成了土山湾画的独特风格。图画部除铅笔画、水彩画、油画等,又制造供教堂、大厅之用的彩绘玻璃,将人物鸟兽彩画于玻璃上,后置炉火中煨炙,彩色深入玻璃内,永久不退,是中国彩绘玻璃最早生产处。
百年历史传承 · 上海交通大学
地址:华山路1954号
当然在徐家汇,还有不得不说到的一所学校,曾经的江南首学、江南高校的半壁江山——交通大学。
甲午海战失利后,国内兴起办西学之风。时任招商局和邮传部督办的盛宣怀认为,强国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靠学堂。
1896年10月,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公学,经费由轮电两局捐输,聘请何嗣焜出任总理。12月得到光绪皇帝准允。至此,标志南洋公学正式创立。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
因学堂地处南洋(当时称江、浙、闽、广等地为南洋),参考西方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故定名为南洋公学。南洋公学初建时以培养高端法政人才为办学目标,先设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继设铁路班、特班、政治班、译书院、东文学堂等。
盛宣怀十分重视基础,把师范和小学放在学堂的首要地位。于1897年首先招收师范生,设立师范院,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师范学校,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始。南洋公学是我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教育体制的学校。它加速了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统治的灭亡,同时也为清廷2次学制的颁布提供了成功实例。
1930年代校园全景
南洋公学创办以来,教学内容以中国经史为主,严禁学生集会、议政,极力钳制学生思想,甚至连改良派的《新民丛报》也在禁读之列,学生对这种奴隶式教育素怀不满。
遂发生了“墨水瓶事件”。事件后,蔡元培与一百四十五名学生一同离开南洋公学。离校后部分学生经蔡元培介绍,向时任法国天主教神父的马相伯求学,马相伯遂于次年租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的余屋,创办震旦大学院,自任院长。
在几十年前,上海交大是中国少数国立大学之一,教育实力相当雄厚,系科相当完备。当年有“北清华、南交大”之称。国内的很多大学,和交大都有渊源关系。
岁月冉冉,无论是交大还是徐汇公学,亦或是四中,他们时至今日都散发着无上的光芒,指引着莘莘学子不断向前。而在交大的身边,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两座为了纪念先贤的建筑应运而生,他们在新时期,意味着传承,也意味着创新与开阔。下一站,让我们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和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一同去领略,不一样的时代精神。
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华山路1800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门票:免费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钱学森图书馆馆藏钱学森同志文献、手稿和书籍76000余份,珍贵图片1500余张,实物700余件。馆内设有资料厅、专题展厅、学术交流厅等文化设施。
钱学森图书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将建设成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开馆至今,共累计接待观众近90万人次,推出各类原创展览近20个,全国巡回展览50余场,主题教育活动1000余场。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地址:华山路1954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6:30
门票:免费
董浩云是20世纪中国现代远洋航海事业的先驱,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奋斗,他的传奇人生是中国现代航运史发展的缩影和写照。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设于交大徐汇校区新中院,楼高二层,为西式建筑,内有中国式的天井,是学校早期的学生宿舍(建于1910年),2003年1月18日正式开馆,由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创办,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现有藏品1100余件,展厅面积6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航运史馆,陈列了中国古代新石器时期以来的舟船及航运历史。二楼为董浩云生平陈列馆,用生动的照片、资料、实物和逼真的场景,浓缩了“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的董浩云传奇的一生。
走过这段旅程
领略一个时代的魅力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是中国近代史的福音
她为国人打开一扇窗
一扇通往未知的窗
徐家汇源景区“源”文精粹回顾
徐汇公学:汇学中西,明德尚行
徐家汇最早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源于哪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ID:XujiahuiOrigin)
(欢迎留言点赞)